能源新材料学术讲座(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5-23 浏览次数: [ ]

液晶分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主讲人:杨洪教授

时间:5月25日下午14:00

地点:腾讯会议(ID: 776 185 869)

报告人简介:  

杨洪,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2002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习,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2~200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博德大学留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在美国Synchem生物医药公司任研究科学家;2008~2010年在法国居里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至今在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学院副院长、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液晶材料、功能高分子、智能仿生材料等,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Mater.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9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资助。


报告摘要

液晶分子对热、光、电、磁等外源物理刺激都能产生响应,是极为重要的一类智能软物质材料,在光电显示、非线性光学、弹性体材料、光反射屏蔽材料、手性分离、微流体控制等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报告将汇报课题组在液晶分子材料,特别是液晶弹性体研究领域,聚焦“功能基团与液晶网络的协同机制”科学问题,取得的三个阶段性成果:1、提出了化学键合网络功能增强构筑策略,实现了液晶弹性材料形变速度和力学性能的显著提升;2、发展了液晶基元多层次梯度取向方法,实现了对液晶弹性体的高自由度连续性驱动;3、构建了空间几何网络结构协同驱动机制,发展了多维度复杂形变液晶弹性体驱动器。






稀土无机材料微结构定向创制

主讲人:席聘贤教授

时间:5月25日下午15:10

地点:腾讯会议(ID: 776 185 869)

报告人简介:  

席聘贤,兰州大学教授,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2005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在此期间于2009年到2010年在美国布朗大学以联合培养的身份从事博士研究工作。2011年留校在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无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16年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稀土位点的精准控制及识别方向,开展稀土无机材料可控制备与高值化应用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包括Proc. Natl. Acad. Sci.、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引用超过14000次。工作受到国家基金委杰青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甘肃省领军人才项目(第二层次)、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资助。现任《中国科学-化学》、《eScience》等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R2),霍英东青年科学奖, “甘肃青年五四奖章”,J. Mater. Chem. A 新锐科学家、全国京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





二氧化碳还原材料与器件设计

主讲人:李彦光教授

时间:5月25日下午16:30

地点:腾讯会议(ID: 776 185 869)

报告人简介:  

李彦光,苏州大学教授、博生导师。2005年7月获得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7月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化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9月入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主要从事电催化相关研究,特别是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相关材料与器件设计。到目前为止,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5万余次。担任Energy Lab、Materials Today、Science Bulletin等多个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在2017-2024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


报告摘要

从资源、能源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利用低品阶的可再生电能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或碳基燃料,对于保护环境和推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目前,电催化CO2还原技术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距离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其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是高效CO2还原电催化材料开发和器件系统集成与优化。在各种还原产物中,CO和甲酸最为常见且具有最高的商业化潜力。在本次汇报中,我们将简要回顾课题组在CO2还原电催化材料和器件研究所作的一些工作。重点介绍适用于中高过电势下选择性生产甲酸盐的铋基材料(Nature Commun. 2018, 2019; Adv. Mater. 2021, 2023)和适用于低过电势下选择性生产甲酸盐的钯基合金材料(Adv. Mater. 2020, 2021; Angew. Chem. 2021)。通过材料形貌结构与大小尺寸调控以及合金化等策略,基于前者实现了宽电压区间内接近100%的甲酸选择性,基于后者实现了优异的抗CO毒化性能与催化稳定性。我们还将介绍在流动池与设计膜电极组件(MEA)设计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获得了安培级的电流密度和百小时的工作寿命。特别是通过催化剂界面调控,借助阳离子效应,实现了酸性或纯水体系中下的CO2还原,率先报道了超过90%的单程转化效率(ACS Energy Lett. 2022;Angew. Chem. 2024a)。最后我们将简单介绍若干基于CO2还原的串联催化体系,实现从CO2到丙醛、碳酸乙烯酯等复杂产物的高效转化(Angew. Chem. 2024b;JACS 2024)。


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参加!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深圳大学丽湖校区B1楼414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518071 电话:0755-26536141



关于我们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和199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现设有化学系、环境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点击查看更多>>

快速通道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