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梁栋课题组在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领域取得研究进展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4-07 浏览次数: [ ]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范梁栋课题组在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CO2还原/CO氧化)研究方向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受邀在Green Chemistry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燃料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又因为其不稳定性等问题限制着其有效利用。利用新能源的多余电量将CO2转化为其他可燃类气体,如一氧化碳或者碳氢燃料气体,是充分利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案。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SOCs)由于其高效的转化效率或者有利的热动力学,受到许多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并将它们应用在CO2电解/CO氧化中。题为《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oxygen vacancy modification of La0.6Sr0.4FeO3−δ perovskite oxide by low-electronegativity sodium substitution for efficient CO2/CO fueled reversible solid oxide cells》的研究性论文由硕士研究生林万斌为第一作者,深圳大学范梁栋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一航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Pei-Chen Su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著。深圳大学为第一作者位和第一通讯单位。该论文受邀发表于国际期刊Green Chemistry(影响因子9.80,中科院JCR 1区)上,并被内封面highlight。

  

 

该工作报道了一种通过低价态、低电负性和高碱度的Na离子修饰钙钛矿La0.6Sr0.4FeO3−δ燃料极来改善催化CO2还原/CO氧化性能的方法。实验结果证明了Na的修饰有效地促进了氧空位的形成,降低了Fe位点的价态。结合更强的CO2化学吸附能力,NaLSF0.10/NaLSF0.10-SDC燃料电极在800oC/1.5V纯CO2环境下实现了电流密度1.707Acm-2。同时,在50%的CO-CO2气氛和800°C条件下获得了0.329Wcm−2的最大功率密度。在750oC下进行了超过120小时的CO2还原稳定性和50小时的可逆运行的长期测试后,证实了NaLSF0.10在RSOCs运行模式下的可靠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a修饰是提升钙钛矿氧化物燃料极的CO2还原/CO氧化性能一种可行性策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2378268)、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24A1515012212)以及台北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学术合作专题项目(2023011)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3gc04451c

内封面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4/gc/d4gc90034k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深圳大学丽湖校区B1楼414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518071 电话:0755-26536141



关于我们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和199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现设有化学系、环境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点击查看更多>>

快速通道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