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龙特聘副教授在《Macromolecules》发表研究论文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10-28 浏览次数: [ ]

近日,我院新进“百人计划”特聘副教授范海龙在水下黏附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受自然界相分离体系中的固有无序蛋白氨基酸序列启发,研发出一种无需外部刺激即可自发实现相分离与相转变的凝聚层(coacervate)体系,该材料不仅在水下展现出卓越的黏附性能,还能在油环境中稳定工作,相关成果发表于《Macromolecules》。范海龙副教授、北海道大学龚剑萍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水下/油下黏附是海洋工程、生物医学以及能源工业中的核心需求,但传统胶粘剂在潮湿环境中极易失效。相比之下,自然界中的海洋生物早已进化出高超的水下黏附策略。以贻贝为例,其分泌的内在无序蛋白(IDPs)富含阳离子和芳香族残基,这些蛋白先通过液-液相分离形成凝聚层,随后发生液-固相转变,最终实现水下强黏附。研究团队注意到,这类 IDPs 中均匀分布的阳离子与芳香族残基是实现高效黏附的关键——它们能通过阳离子-π 相互作用、疏水作用等多种分子间作用力,协同促进相分离与相转变过程。

基于这一序列特征,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疏水聚电解质 Pcπ。这种聚合物具有统计分布的阳离子单体与苯基官能团,完美模仿了IDPs的核心结构特征。为了触发相分离,研究人员选择了具有六个磷酸基团的植酸(PA)作为阴离子分子。PA 能与 Pcπ 中的阳离子通过多重离子键和氢键发生反应,实现相分离与凝胶化过程。进一步的光谱学、流变学与小角X射线散射分析揭示了芳香基团的独特作用。它们通过疏水效应与阳离子-π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了聚合物与植酸之间的结合,使得体系在高盐环境下依然稳定,并有效延缓液滴的融合过程,最终形成结构致密的凝胶网络。这样的分子机制不仅解释了Pcπ-PA体系特殊的相行为,也为理解天然蛋白质中芳香基团在相分离和凝胶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佐证。性能测试显示,Pcπ−PA凝胶薄膜在水下玻璃基底上的黏附强度可达约300 kPa,并且对塑料、金属等多种材料均表现出良好兼容性。更为突出的是,在油性环境中(如玉米油、硅油等),该材料的黏附强度最高可达500 kPa,优于目前报道的大多数同类体系。此外,这种胶膜还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可制成胶带、贴片等实用形态,展现出向临床和工程应用转化的巨大潜力。该研究不仅在性能层面实现了突破,更在理论上深化了对蛋白质液-液相分离与相变机制的理解,凸显了芳香基团在驱动聚电解质凝聚和凝胶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cromol.5c02575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深圳大学丽湖校区B1楼414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518071 电话:0755-26536141



关于我们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和199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现设有化学系、环境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点击查看更多>>

快速通道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