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坤,深圳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高层次地方后备级人才,获得深圳大学“腾讯良师奖”和“教学单项奖”,并作为主要团队成员获得了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其主讲课程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全面对标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要求,通过“网上测评”、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持续改进。其中,《环境工程原理》课程坚持课程思政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地融入到了全课程教学环节当中,将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此外,课程讲述充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国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意见,打造特色教学,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国际化宽广视野。在此基础之上,将先行示范区以及经济特区的“双区”先锋战略定位和深圳“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规划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毛艳萍老师主讲的《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是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核心课,课程涵盖2门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曾获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和课程思政案例一等奖。课程开展实验室安全、水体、土壤及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性控制等虚拟仿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意识,传递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深植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理念。
(1)课程具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高效率、学习体验真实、安全无风险”的特点,利用多元化信息教学手段引入科技名人、战役英雄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2)注重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挑战度,较好地满足大学生对高质量学习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3)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与立场这三个维度,组织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同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接地气,课堂互动感强,学生参与度高。
李菊英,深圳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深圳市高层次地方后备级人才、深圳大学聚徒教学导师、新锐研究生导师和优秀青年教师(“荔园优青”)(连续三届)。课程思政“四个一”试点课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谈谈古人的环保意识》主讲教师。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教学理念,承担的《环境化学》课程采用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镉大米等典型案例,让学生轻松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式和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结合课程特点,通过新冠肺炎事件,将粪便及尿中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和气溶胶传播等热门话题引入课程主题,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本专业的使命感。2020学年荣获深圳大学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2021年获深圳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广东省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和广东省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
周礼杰老师针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开展“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思政教育。《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使用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认知、了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及日常常见的环境微生物现象,并最终坚定学生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信念。课程教学过程除了传统讲授知识外,通过日常或者生活中所见所闻,反向询问学生其中所含知识,促使学生思考其中事物内在合理性、科学性,如本次我国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措施中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危机面前勇于使用科学的手段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科学地为“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目标奋斗。课程使学生感觉知识不再遥远、就在生活各处体现,并且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吸收与理解,更加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科学治国的理念。其中本人毕业设计指导学生——2017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庞日豪,考取了山东大学研究生,现已办理保留学籍手续后应征入伍,心怀保卫祖国的心。
肖轲老师在环境影响评价一线有多年工作积累,具有深厚的专业储备;在授课方面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提高授课质量。探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有效地推进多样化教学模式,将核心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依托深圳大学“中国大学UOOC”等平台,采用研究性、案例式、情景渗透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个体化化、分组式、自我管理”的学习形式;实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案例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讲评结合、示范教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设计恰当的思政元素结合点,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课程中,做到润物无声。本课程近年的教学测评结果相对排名平均为7.88%,学生给出了诸如“老师很负责,是个很有人文关怀的老师”、“教学态度严谨负责,课程内容丰富”等积极评价。依托本课程建设的“两山理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践与思考”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021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