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大分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于海口市顺利召开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2-11 浏览次数: [ ]


2023年12月5日,由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主办、深圳市食品大分子科学与加工重点实验室(筹)协办的“食品大分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论坛”于海南省海口市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大食物观”为核心思想,秉持“不向耕地要亩产,而向加工要粮食、要主粮和营养”的指导路径,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刘刚研究员、中国农科院胡宏海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曾红亮教授、东北农业大学隋晓楠教授、中国农科院张金闯副研究员、江南大学钱和教授、吉林农业大学于寒松教授等多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报告,从“马铃薯绿色加工”、“植物蛋白精深加工”、“大豆‘全籽粒’加工”三方面详细探讨了淀粉、蛋白、聚多糖等食品大分子的研发进展和产业难题。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主任吴奇教授,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东北农业大学江连洲教授,山东万得福集团董事长刘季善先生,研发总监于文华女士,总工程师张伟博士,安徽师范大学罗时忠教授、中心执行主任明海燕教授等学术界、产业界人士也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深圳大学食品科学与加工研究中心李连伟教授主持,吴奇院士发表开幕致辞,他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同学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希望大家可以借助本次论坛交流经验,总结问题,共商解决方案,推进食品大分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进程。论坛第一主题为“马铃薯绿色加工”,长期从事农产品功能组分分离与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的刘刚研究员进行了题为“马铃薯蛋白的功能特性分离提取及应用”的报告,对马铃薯蛋白的组成成分、营养价值、结构性质和提取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马铃薯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和应用前景的展望与在场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岗位科学家胡宏海研究员则聚焦于马铃薯多元化加工,分析了国内外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开发进展和加工产品的消费现状,并着重介绍了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的痛点及可行的科技创新方向;长期从事食品碳水化合物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曾红亮教授分享了“抗性淀粉与肠道菌群互作效应及机制”的相关研究工作,以丰富的实验数据为淀粉加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权峰作为中心“土豆米”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将新鲜土豆直接加工成“土豆米”的创新工艺及产业价值,“土豆米”产品及产业前景也得到了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可。

论坛第二主题为“植物蛋白精深加工”,国家杰青项目获得者隋晓楠教授进行了题为“植物蛋白肉制品加工技术研究”的报告,聚焦国际热点——植物蛋白素肉,详细介绍了原料组成、加工技术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并对国内外素肉的市场现状及未来挑战进行了专业分析;长期从事植物蛋白资源利用与人造食品创制研究的张金闯副研究员将素肉与预制菜市场相结合,以市场需求指导素肉产业发展,并对素肉加工技术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焘作为中心“素肉”项目的主要成员,系统分析了以动物肉为标准进行素肉仿生研制的三大挑战,并介绍了中心素肉项目组提出的全链条开发思路,通过完整的逻辑链条和工艺链条,不断优化素肉研发工艺,突破技术壁垒,最终实现了素肉的连续化生产。

论坛第三主题为“大豆‘全籽粒’加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钱和教授进行了题为“全豆制品的营养、研发与产业化”的主题报告,聚焦全豆制品的营养特性和产业研发,颠覆行业传统,解决技术难题,并进一步展望了全豆制品产业的未来发展;长期从事大豆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研究的于寒松教授详细介绍了豆渣、黄浆水等豆制品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及高值化应用技术的进展,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生物技术开发全籽粒大豆的加工利用;中心研究员郑文坚作为中心“全豆豆腐”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系统分析了大豆蛋白的凝胶特性,以此为理论指导,开发了灌装无压榨全豆工艺,并生产出感官品相均可与传统豆腐相媲美的全豆豆腐产品。

本次论坛以食品大分子为切入点,以科技创新为闪光点,以产业化为落脚点,通过三大主题、十场报告的丰富内容,深入探讨了新型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对中心各项目、国内食品行业甚至国际食品产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深圳大学丽湖校区B1楼414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518071 电话:0755-26536141



关于我们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和199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现设有化学系、环境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点击查看更多>>

快速通道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