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传感与分子诊疗技术研究中心
纳米传感与分子诊疗技术研究中心的愿景是充分发挥化学的中心学科优势,联合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开展高质量的交叉学科研究与育人。针对人体生命健康系统的监测、慢病管理、疾病早诊与治疗后康复状况评估的需求,以发展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为特色,积极推动相关研究领域中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及人才培养。建立“靶标响应型”等多模式探针开发平台、快检微型器件开发平台、智能传感技术设施平台,推动超灵敏、微型化、便捷、成本低、无创或者微创、互联性和个体化医学诊断智能生物传感器件和纳米诊疗技术的发展。
中心主任张学记教授是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理事,现任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学记教授是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国际著名科学家,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多个国家重大科研基金。
中心主任:张学记教授
中心承担了深圳大学首届学科交叉融合联合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项目,成立了学术水平高、培养成绩突出的理工医多学科(化学、生物学及生物医学工程)导师组,共同在生物传感交叉学科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研究生。跨界联合培养硕士将依托化学学术性硕士学位点于2021年全面启动招生,首届主要采用推荐免试方式招生。
涵盖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传感与多模式生物成像技术;2)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诊疗技术。
联系人:刘翼振博士yzliu@szu.edu.cn
研究人员介绍
生物传感技术通过对恶性肿瘤相关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检测,在疾病早期诊断与预警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纳米生物传感建立在化学、生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上,交叉融合了化学、生物学、纳米技术、光电器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正以其日益创新的分析方法及其精密器件设备开创一个全新的产业未来,是当今世界强国必争的战略前沿要地。
本专业旨在相关多学科交叉领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复合交叉型一流拔尖创新学术型硕士。
本专业共有11名导师,导师均于海内外著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的成绩。主要导师介绍如下:
张学记:国家特聘教授(2009)、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3)、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4)、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2017)、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杰出人才)(2019)、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大学常委、副校长。围绕肿瘤精准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从组织层面的多模态肿瘤成像探针构建,到分子层面的复杂生物样品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发展了基于功能纳米探针与仿生微纳界面的肿瘤精准诊断新方法,大力推动了我国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产业化,产生广泛影响。其研究成果已在Chem. Rev.、J. Am. Chem. Soc.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500篇,Google学术引用2万多次,出版中英文专著8部,获授权专利100余项。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或专题报告100多次。现任Am. J. Biomed. Sci.主编、Front. Biosci.副主编、Arch. Med. Sci.副主编及Nat. Rev. Clin. Oncol.(Chinese Edition)等21个国际期刊编委。
张黔玲: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癌症诊疗、生物传感和细胞成像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主持完成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和深圳市重点项目等;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申请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0多项。
刘翼振: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深圳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学年优秀本科教师,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客座副研究员。2014年于武汉大学获得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围绕“DNA高级逻辑电路构建原理研究及其在智能传感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将DNA逻辑电路与核酸分析结合,发展分子级别的智能检测、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已在Adv. Sci.、Chem. Commun.、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教育部生物医学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长期担任多个国际著名顶级期刊Adv. Mater.、ACS Nano、Adv. Funtc. Mater、Adv. Energy Mater. 、Chem. Commun.、Nanoscale等的特邀审稿人。
张平玉:副研究员,英国皇家会‘牛顿学者’,硕导。自2010年开始致力于金属配合物及其修饰的复合纳米材料用于肿瘤治疗与诊断的研究,2015年荣获英国皇家会牛顿基金资助,在英国华威大学Peter J. Sadler院士课题组担任访问研究员工作2年,从事光活化金属配合物用于耐药菌的光活化治疗和细胞内光催化机理的研究。2017年9月,获海外高层次孔雀人才认定。目前累计发表SCI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Bio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申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英国牛顿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多项。
刘琼: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深圳大学优秀学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微量元素分会”副会长,“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生物无机化学与药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生物微量元素的生物效应研究。近年着重开展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方法和干预药物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2项教育部、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沈立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蛋白质组学,尤其是重大疾病(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症等)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深圳市科创委学科布局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申请诊断标志物发明专利8项(已获批2项),PCT专利2项。
肖时锋: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生物科学系副系主任。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南山区领航人才、深圳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主要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机制和药物研发。近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JACS、Food&Function等JCR一区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四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等多项基金项目。
苏磊: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化学传感器、纳米发光探针及抗菌材料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SCI研究论文80余篇。担任公安部禁毒情报技术中心副高级警务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师范大学水环境与水资源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上品环境净化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等。
董海峰: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生物传感与纳米诊疗,在Nat. Commun.,Chem. Rev.,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SCI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92篇。出版专著2本,主编1本。近5年以通讯和一作发表SCI高水平论文58篇,IF>10, 20篇。近5年主持国家项目4项,包括科技部重点专项课题负责人1项,任务负责人1项,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应急项目1项。曾获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8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二)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一等奖(第二)。
许太林: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检测方面的研究,在Adv. Mater.、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CS Nano等材料和化学国际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被引用1600余次。研究成果相继被ACS Weekly PressPac, Materials Views, Nanowerk, ScienceDaily等网站亮点报道了5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CAIA奖等。
舒桐:助理教授,致力于发光纳米新材料以及响应性微凝胶的合成以及其生物传感等方向应用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TOP期刊10余篇,发表在Anal. Chem.、Biosens. Bioelectron.、J. Mater. Chem. C、ACS Sus. Chem. Eng.等行业主流期刊上。已主持国家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聚集诱导发光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1项,获得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一等奖。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深圳大学丽湖校区B1楼414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518071 电话:0755-26536141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和199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现设有化学系、环境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点击查看更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