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深圳光源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教联合培养基地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6-29 浏览次数: [ ]


一、基地简介

   针对空天装备等重大领域对高性能纤维的需求,本产教基地重点关注合成与设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韧性、高强度和高模量的高性能纤维,并不断改善聚合物前驱体的溶解性和加工性能,研究其在制备过程中聚合物链结构及凝聚态结构转化过程,揭示多级结构与纤维性能的内在关系,从而获得耐候性好、强度高和界面性能优异的高性能纤维及制备技术。深圳大学-深圳光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教联合培养基地立足于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这一卡脖子领域,从高性能纤维的分子结构设计到高效纤维成型新方法,旨在培育高精尖人才,形成产教融合新篇章。

学生入校后日常管理归属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二、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方向

   基于目前团队在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现有的研究基础,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设计与改性工艺,结合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的测试表征手段,进行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碳纤维和聚芳酯纤维等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改性与表征等方面研究。围绕材料的优越性能,打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从产品源头入手,深入探究产业链从上到下的发展走向与人才需求,力争培养出一批批掌握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民生所需求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切实做到让研究生在研究中学习,学成后服务于产业,从而满足国家与社会的多方需求。


四、导师团队

   本平台共有16名校内导师,8名企业导师,均于海内外著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的成绩。主要导师介绍如下:

徐坚:杰青,深圳大学全职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国家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发改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1994年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聚合物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纤维等高技术研究、仿生科学基础研究:应用溶胶-凝胶调控突破了聚丙烯腈碳纤维稳定化工程制备和超高性能化关键技术;解决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超高性能化工程技术;发展了微纳结构仿生表面材料系列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4类产品位居全球前四);2000年以来获国家和省部级一、二等科技奖9项。主持和领导管理过包括973863重点重大项目任务十余项,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1999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化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纤维改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2019历任国家863专家和高性能纤维重点专项专家组长、国家973碳纤维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负责人。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202国际主席。


李霄鹏: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阿克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起,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2016年转入南佛罗里达大学,2019年晋升终身副教授;2020年加入深圳大学任腾讯创始人校友团队冠名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质谱仪器研制及表征技术,配位键自组装超分子化学和超分子材料。近年来,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了基于配位点密度的多重配位键自组装策略,实现了复杂超分子的精准构筑;(2)发展了独特的多维度质谱技术,突破了复杂超分子结构的表征瓶颈;(3)基于独特的表征方法和多重配位键自组装策略,构筑复杂功能超分子,实现有效的功能调控。共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Chem.J. Am. Chem. Soc.Angew. Chem.Nature Commun.Proc. Natl. Acad. Sci. U.S.A.等学术期刊。李霄鹏教授的系统创新工作在超分子化学和质谱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2019年由于高度原创性和独立性的工作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设立的以1987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命名的Cram Lehn Pedersen超分子化学奖(1/每届);同时依靠独特的质谱技术与世界范围内一百多个课题组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其它荣誉与奖项包括:美国Cottrell学者奖(2015年)、中美华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青年教授奖(2017年)、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7年)、深圳市杰出青年基金(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21年)、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2021年)。


周学昌:男,19822月出生,博导,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深圳大学荔园优青。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获高分子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05-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20108月至20141月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42月,加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期致力于高分子表界面、人-机交互柔性电子、生物传感与健康运动监测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课题组迄今获国家、省、市各级项目近20项,在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入选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1篇,被引用近4000次。申请专利30余项,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研究成果被英国皇家化学会的Chemistry WorldNature出版集团的NPG Asia Materials等媒体报道。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获国家、省级奖5项,研究成果获第二十一、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


王东: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获得国家优青、广东省杰青、深圳市优青、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基金。现任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主任(执行),深圳大学青年科学家联谊会副理事长,深圳大学国际化专家库成员,科学出版社《聚集诱导发光丛书》副总主编,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Aggregate期刊青年编委,《发光学报》青年编委,Exploration期刊青年编委,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期刊客座编辑,Biosensors期刊客座编辑,Frontiers in Chemistry期刊客座编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客座教授。2018年入选深圳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2019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2021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旗下Biomaterial Science期刊新锐科学家,2021年入选Science China Chemistry期刊新锐科学家,2022年入选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新锐科学家。2021年入选Elsevier&Stanford公布的标准化引文指标全科作者数据库全球10万全科科学家年度影响力名单。获得深圳大学2021届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深圳大学2020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20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深圳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王东长期从事新型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构建了一系列制备简单、性能优异的新型AIE荧光诊疗材料;揭示了材料的分子结构与细胞器靶向功能、光敏性能及细菌区分功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实现了对动物活体的肿瘤靶向成像、细菌区分检测、生理环境变化的体内示踪、生物活性分子检测,以及疾病的多模态光学治疗;提出了“Aggregation-Enhanced Theranostics”(聚集增强诊疗)的概念。迄今,发表SCI论文13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Mat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9篇)、Adv. Mater.7篇)、Chem. Rev.2篇)、Chem. Soc. Rev.3篇)、Acc. Chem. Res.2篇)、ACS Nano5篇)、Adv. Funct. Mater.8篇)、Adv. Sci.4篇)、Biomaterials9篇)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9篇,包括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60篇,1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共被引用6000余次。


王明良: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系 教授,2013年获得纽约大学化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1)基于靶标的高效低毒绿色农药分子设计与合成,设计合成高效低毒的新型原卟啉原氧化酶类除草剂和新型易降解的磺酰脲类除草剂。(2)发展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和药物设计打分函数。(3)结合 DFT/MM 方法准确计算药物分子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4)利用密度泛涵理论设计具备特殊性能高分子材料。授权农药发明专利5项,在PolymerChemical Physics Letter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苏陈良: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鹏城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等。主要从事能量转换催化材料与化学品合成研究,近年在相关领域发表通讯/一作论文70多篇,包括Nat. Catal.Nat. Commun5篇)、Nat. Sci. Rev.Sci.Bull.J.Am.Chem.Soc.Acc. Chem. Res.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3篇)、Adv. Mater.2篇)等,总引6000余次,H-index 44,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多次被Nat. Catal. News & ViewsAngew. Chem. Int. Ed.Wileychem等知名学术平台亮点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广东省重点专项、深圳市杰青等省市级项目8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曾获《Nano Research》青年科学家奖提名(2022年)、《Angew. Chem. Int. Ed.》杰出审稿人(2021年)、英国皇家化学会《J. Mater. Chem. A》新锐科学家(2020年)等。担任《Green Energy Environ.》、《Chin. Chem. Lett.》等期刊青年编委,及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会副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光化学专委会委员等。


朱才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材料内微结构的同步辐射原位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现搭建了国际上第一套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理论及分析平台、基于国家大装置——上海光源同步辐射研制了4套原位研究装置,能够实时研究高性能材料中的微纳结构在温度场、力场等因素交叉影响下的演化过程,为理解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利用这些原位装置和分析平台,研究了多种高性能材料工艺-结构-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如典型碳纤维的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碳纤维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微孔的演化机理、碳纤维在拉伸失效过程中微孔的演化、芳纶1414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多级牵伸的机理、锂离子电池隔膜牵伸过程的成型机理、锂藻土-聚合物改性机理的原位研究等。


汪驰升: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201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在ISPRS JournalIEEE TGR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地球物理学报、中国科学等高水平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次数633次。参编国家标准1项,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近年来,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评深圳市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学者、新锐研究生导师称号。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余振强:男,1974年生,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1997年和2007年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进入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任教至今。2015年至201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化学系任客座研究学人(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有机光电材料的分子设计、可控合成、结构表征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深圳市科技创新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CS Mater. Lett.Adv. Opt.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李连伟:课题组研究方向为非线形高分子链结构与功能特性。研究兴趣集中于超支化聚烯烃、超支化淀粉和球状蛋白等典型非线形高分子体系,通过聚焦体系重要结构特征、发展创新分离表征方法,解析和建立链结构对单链态和凝聚态高分子材料功能特性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研究工作不仅涉及对重要高分子物理问题的回答,也为进一步研究复杂体系中(乳液、凝胶、纤维等)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奠定基础。目前,已在高分子领域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42篇,相关工作大多发表于高分子学科国际旗舰期刊Macromolecules24篇,高分子学科Nature Index唯一收录期刊,中科院小类1区),以及Polym. Chem.3篇、Polymer3篇、ACS Macro Letters2篇、J. Am. Chem. Soc.1篇、Chem. Sci. 1篇、Chem. Mater.1篇等。基于在超支化高分子链结构与溶液性质方面的工作积累,受邀以独立通讯作者身份为Macromolecules期刊撰写展望文章1篇,为Polymer期刊撰写综述文章1篇。


王恒:男,博士,副教授。2009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5年到2016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6年到2020年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20到至今,任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多步有机合成反应构建新颖的多臂配体,精准构筑结构精妙、功能先进的配位超分子、超分子聚集体及高分子材料,并探索配位超分子在生物、医药领域和催化领域的应用前景。近五年内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化学顶级期刊Nat. Commun.上发表论文2篇,J. Am. Chem. Soc.上发表论文3篇。另外,拥有丰富的复杂结构化合物的质谱、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经验,作为共同作者与国内外多个课题组合作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Nature正刊1篇,其它如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等顶级化学类期刊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深圳市稳定支持项目等项目。


田雷:深圳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香港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现任《高分子通报》编委。2018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主要从事胶体结构控制制备与性能研究,开创新型种子溶胀聚合技术。随后获得香港大学第39postdoctoral fellowship (PDF),加入香港大学化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开展高分子刷可控合成及其诱导形成空腔结构的机理研究。20205月任教于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期致力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近期在瞬态可回收高分子、高性能离子/电子导通高分子及纤维、热致液晶高分子及纤维、碳纤维用高分子前驱体、智能高分子材料等取得系列进展。迄今为止,在Macromolecul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Polymer chemistry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Langmui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近3年,作为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4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孔雀计划启动项目1项。主持教研项目2项,包括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1项等。


刘会超:男,博士,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纤维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导师:徐坚研究员),2016-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深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至今就职于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主要从事先进纤维材料及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成型技术与构效调控。研究方向涉及PAN基碳纤维的分子设计与构效调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高性能化成型技术与表面改性技术,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界面构筑和抗冲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能耗机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以核心成员身份参加了中央军委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浙江省“3315”创新研发团队等。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Polym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从广涛:男,博士,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2012-2014年作为科研助理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2014-2015年作为科研助理在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从事科研工作,2018-2019年作为副研究员在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从事科研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结合实验技术与理论计算开发合成新的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并应用到不同的电池系统中包括金属-氧气电池,金属-硫电池,以及液流电池等。从事科研工作期间2017年获得TRS能源储存论坛最佳海报奖,2019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青年学者论文奖。在Nature MaterChemACS Energy Letter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l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


于佳立:2017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09-2016.09 在美国特拉华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研究工作。 201711月入职深圳大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纤维材料表面功能化改性以及柔性可穿戴功能器件的设计制备领域。在领域内顶级期刊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8篇,其中影响因子>20两篇,影响因子>10七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2018年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C类。


於秀君:男,博士,特聘副研究员。2009年和2012年于郑州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硕士期间师从卢红霞教授;2016年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Andreas Terfort教授;2017-2020年,在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韩国科学院院士Kimoon Kim教授;20213月起,任深圳大学助理教授、特聘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稳定配位超分子精准构筑二维材料、三维超分子笼及超分子多级结构,并探索所得超分子材料在能源、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于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Chem. Sci.Macromol. Rapid. Commun.Dalton Trans.ACS Appl. Energy Mater.等化学类知名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等项目。获得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杰出研究奖青年配位化学家海报奖,并受邀在第十六届国际金属有机和配位化学年会上做口头报告。


五、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设置:高等物理化学、工程伦理、高等仪器分析、有机波谱学、晶体化学、论文写作指导、能源化学与新能源技术等。


六、奖助体系

   奖助学金主要包括:

  (1)国家助学金8000/年;推免生等优质生源可获15000元特等学业奖学金;

  (2)在评选国家奖学金、发放国家助学金、设置学业奖学金的基础上,提高了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的奖励力度,将荔研优学奖学金提高到5万元;

  (3)为了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精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锐意进取的创新、合作精神,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研平台等资源优势,造就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特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研究生可申报研究生创新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

  (4)设有鹏程奖学金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等一批社会(企业)奖学金;

  (5)增加了研究生三助岗位数量,提高了岗位待遇;

  (6)学校通过立项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鼓励导师提供科研津贴等形式吸引研究生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从而获得资助;

按照我校奖助政策体系,以全日制学习方式的非定向硕士研究生一年获得的奖助学金均不少于8000元,表现优异的将不少于6万元,如累计学校现有国家助学金、荔研优学奖学金、社会(企业)奖学金等,一年所获奖助学金可超过10万元。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66号深圳大学丽湖校区B1楼414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518071 电话:0755-26536141



关于我们

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应用化学系和1995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化学与生物学系,现设有化学系、环境工程系、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以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点击查看更多>>

快速通道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