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界面构筑对于合成高效电催化材料至关重要,而如何将基础研究中构建的材料界面应用于电催化器件,探索微观界面调控与宏观器件之间的构效关系,是实现电催化应用的关键。本课题组借助物理(如空间限域)、化学限域(如缺陷捕获、配位锚定)等手段,实现了催化界面的定向调控(如界面的组成以及界面金属的尺寸),大幅度提升了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原位表征手段与理论计算的结合,深入地研究催化界面的反应机理,揭示了材料的构效关系,可以为电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电催化水分解
在众多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中,氢能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零排放和储量丰富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能源之一。电解水可以直接将电能转换成氢能,不产生环境污染物,是最理想的制氢技术。

2.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大气中的CO2浓度从1975年的约277 ppm增加到了2019年的415 ppm,这远远超出了350 ppm这一CO2额定的安全数值。随着化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这一数字还将会继续攀升,预计到2100年会达到570 ppm3。电催化CO2还原技术,可利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CO2与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富余电力,生产经济社会所需的碳基燃料(如乙醇、甲烷)和大宗化工品(如CO)。CO2电还原技术为开发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及高效能源利用体系,同时解决当前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3. 电催化硝酸根还原
由于NO3-中N=O的键能仅为204 kJ mol-1,远低于N≡N键(941 kJ mol-1),而且NO3-易溶于水,因而电催化NO3-还原反应(NO3-RR)的反应动力学远高于NRR6。另外一方面,随着含氮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地表和地下水中的硝酸根(NO3-)含量不断升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7。因此,电催化NO3-RR是一种“一举双得”的产氨途径,不仅可以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地产氨,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NO3-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